黄芪,中药材名。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头,晒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晒干。
黄芪小百科
甘,微温。归肺、脾经。
黄芪甘温升补,主以扶正气,兼能除水邪。既善补中气、升举清阳,又善补肺气、益卫固表,还能托疮毒、利水消肿。通过补气又能生血、摄血、生津、行滞,治血虚萎黄、气不摄血之崩漏便血、气津两伤之消渴、气虚血滞之痹痛麻木和半身不遂等。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1、脾胃气虚,脾肺气虚,中气下陷,气不摄血,气虚发热。
2、自汗,盗汗。
3、气血不足所致疮痈不溃或溃久不敛。
4、气虚水肿、小便不利。
5、气血双亏,血虚萎黄,血痹肢麻,半身不遂,消渴。
9~30g。补气升阳宜蜜炙用,其他宜生用。
黄芪甘温升补止汗,易于助火敛邪,故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疮痈毒盛者,均不宜服用。
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以栽培的蒙古黄芪质量为佳。
春、秋二季采挖,切去根头,除去须根,晒至六七成干,分别大小,捆把,晒干。以条粗、断面色黄白、味甜、有粉性者为佳。
黄芪食用方法
黄芪对人体有诸多功效,我们在日常饮食中可以利用黄芪来补益身体。
1、泡茶:西洋参2克,黄芪5克,红枣(去核)3粒,枸杞20粒,玫瑰6朵,放入锅中或者养生壶中,加水,煮沸,5分钟后即可代茶饮,能理气和血、舒肝解郁、降脂减肥、润肤养颜等作用,特别对妇女月经不调有神奇的功效。孕妇忌服。
2、煲汤:阿胶9克(烊化),黄芪5克,当归3克,山楂5克,乌鸡半只,瘦肉克。乌鸡、瘦肉洗净切块后,下锅汆水,然后与其他食材放入炖盅,加水适量,隔水炖1-2小时后,盛出汤后加入烊化的阿胶,即可食用。能滋阴补气,开胃活血。
3、煲粥:取黄芪20g、大枣30g,加水煎煮30分钟后,将洗洗净的米加入锅中,熬煮待粥浓稠后即可食用,能补气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