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大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想与吴大澂一样,当黄庭坚的ldquo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 http://www.zgbdf.net/m/

??书艺咀华●咀嚼书法艺术之英华!

“脑残粉”不是今天才有的,特别是在书法史上,那些宗师级书法家的“脑残粉”实在太多了。唐太宗是王羲之的“脑残粉”,虽然唐王的字一般,但品味不一般,他对王羲之的热爱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不仅把王羲之推到“书圣”地位,还让《兰亭序》真迹陪葬,更把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一众书家养在身边,没事就让他们临摹王羲之法帖,然后赐给群臣。现在的所谓“追星族”,跟唐王一比都太小儿科了。还有个南宋的吴琚,一辈子死磕米芾,我觉得他写的米字简直比米芾本人写得还像。

吴琚行书,让多少学米的今人汗颜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是清代书画家、篆刻家、理学家吴大澂——北宋大书法家*庭坚的“脑残粉”。

吴大澂(-)生活于清代中晚期,历经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代皇帝,正是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可以说,他见证了大清帝国的衰落。他生于道光十四年,于同治七年中进士,当时他33岁,已经过了而立之年。苏州向来是状元、进士的高产地,他参加科考那一年,前10名中有3个是苏州人。高中进士之后,他被授予编修,后来到地方工作,颇有*绩,得到左宗棠、曾国荃的赏识和保荐,之后一直干到三品大员,先后任广东、湖南巡抚,相当于省委书记。吴大澂颇有*声,在勘定中俄边界、治理*河、抗日援朝等方面功绩卓著。

我们谈到吴大澂的书法,通常首先想到他的篆书。他确实堪称篆书大家,精通古文字考释,功力很深,著有《说文古籀补》《字说》等字学专著。看看作品:

这字属于比较典型的学者字,金石味足,又温文尔雅,很有杨沂孙的味道。然后看他的行书落款,一看就是*庭坚的味道,横画、撇划以及三点水的写法,全是山谷笔法。一般而言,我们很少留意篆隶名家的行书,比如邓石如、吴熙载、杨沂孙、伊秉绶、金农等;赵之谦是个例外,他是“十项全能”。他作为一个篆书名家,同时还能把行书写得这么好,实在不容易。闲话不说,我们先来看看作品:

这是吴大澂的一件手札,还不能算很像*庭坚的那种作品。但是,其中的山谷味道已经很浓了,结字大开大合,同时比*庭坚更多了几分平缓精巧的文气。可能正因为是信札,要给人看,所以才这么写,对整体书风进行了控制,没那么放得开。

这一幅就是完全的*味了,比上面的信札更加肆无忌惮,只可惜图片不太清晰,但仍能感受到其中老辣之味。吴大澂任湖南巡抚时,曾到闻名天下的岳麓书院调研,相当于湖南省委书记到湖南大学调研视察,他为整肃书院纪律、教育书院诸生,用行书写下了《书示岳麓书院肄业诸生》,相当于省委书记的重要批示,而且是超长批示。

看看这几个字,这功夫实在让人叹服。虽然气势上弱了些,但用笔极其精到,书风也相当文雅。*庭坚的长枪大戟,到了吴大澂手中变成了做工精巧、文气逼人的红缨枪和小画戟,虽然杀伤力大大降低,却更适合文人把玩了。武器不再是武器,成了可以赏玩的艺术品。

他还善画,可谓诗书画印集于一身,又能治学,但可惜,毕竟不是开宗立派式的人物,篆书、行书较前人都没有什么突破,这一点跟吴熙载有点像。

晚年的吴大澂,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个人的命运也每况愈下,他带领的多*混合的杂牌*在中日甲午战争的一个战役中兵败,差点自杀,后被朝廷革职。年,光绪降旨,对吴大澂“永不叙用”,省部级高官一下子成为平民百姓,连生计都成了问题。这时他已经64岁,还有3年就走到人生的终点了……《清史稿》给他的评语:“治河有名,而好言兵,才气自喜,卒以虚憍(骄)败,惜哉!”他确实不具备统兵之才,文人治*,有几个能治好?让人想起马谡。吴大澂去世后,翁同龢送去一副挽联,写尽了他从学、从*、从*的一生:

上联:文武兼资,南海北海

下联:汉宋一贯,经师人师

横批:一卧沧江

阅读更多??

??曹宝麟,米芾“脑残粉”

??吴熙载临《乙瑛碑》

??故宫珍藏的那些*庭坚手札

??若论霸气草书,还数涪翁山谷

值得一提的是,年,吴大澂兵败的前一年,60岁的吴大澂得了一个嗣孙,就是日后鼎鼎大名的书画家、鉴定家吴湖帆。他的画好,字也真好。他爷爷是*庭坚的“脑残粉”,他则是宋徽宗与米芾的“脑残粉”,爷孙俩都爱宋人

书艺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