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大戟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叶类中药起效原理与功效分析
TUhjnbcbe - 2023/9/15 20:12:00

?叶类药的功效概括起来大致包括清热、疏风、止咳、止血、清暑化湿、祛风湿、理气、通便、补益等。要全面认识叶类药的功效,除了本体的禀赋外,还要结合考虑其气味、颜色、质地、生长环境、习性、时令等因素。

?中医药典籍中对叶类药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整体说来仍较为粗浅,临证应用的规范性及经验的可重复性均显不足,相关的现代研究对临证的指导作用也较为有限,其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任重道远。

对草木而言,叶子具有促进生长、维系生命的作用。生活实践发现,一部分叶子还可以作为药用,即所谓叶类中药。其多为完整而长成的干燥叶,也有少数为嫩叶或尚带有部分嫩枝的叶。叶类药临证应用颇为广泛,兹结合文献加以梳理分析。

叶类中药是以植物叶入药的药材总称,一般多用完整已成熟的干燥叶,也有只用嫩叶的,如苦竹叶。大多为单叶,仅少数是用复叶的小叶,如番泻叶。有时尚带有部分嫩枝,如侧柏叶等。叶类中药材绝大多数采自双子叶植物的叶。亦有用单子叶植物之叶,如淡竹叶;或裸子植物之叶,如侧柏叶或低等植物之叶者(如石韦、瓦松等)。

叶子是植物身上很重要的部分,因为叶子是制造养分的机器。用植物学的术语来说,叶子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它利用绿色植物所特有的叶绿体,吸收太阳光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氧气。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合成本身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有机物质(就是葡萄糖和淀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从简单的无机物质(就是水、二氧化碳和矿质养料),在太阳光下制造出葡萄糖和淀粉这样复杂的有机物质,到现在为止,只有绿色植物才有这样的本领。我们吃的粮食,像大米和面粉等;我们的工业原料,像棉花和麻等,都是植物的叶子在光合作用中制造出来的。对人和动物界而言,光合作用的产物是食物直接或间接的来源,该过程释放的氧气又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

叶类中药材,绝大部分的味道是辛、苦,为什么呢?我们已经知道,叶子是植物制造生长所需要的葡萄糖的最重要器官,如果把绿色植物的叶子随时全部摘掉,这株植物肯定就会死亡。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植物,为了防止叶子被害虫吃掉,所以多为不太好吃的辛味、苦味。

人类不能一刻不呼吸,而且吸进去的是氧气,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植物在进行生长发育的时候,也要呼吸。在白天太阳光下,植物忙着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葡萄糖和淀粉等有机物质时,把二氧化碳从气孔吸进去,作为制造葡萄糖和淀粉的原料,同时把氧气从气孔放出来。但到了晚上,太阳不见了,植物就拼命进行呼吸作用,它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是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这种气体的一进一出,主要是由叶子的气孔来负担完成的。换句话说,叶子的呼吸作用就如同人体肺脏的一呼一吸,所以叶类中药可以宣肺气,散邪气,调肺气,如桑叶、枇杷叶、苏叶、大青叶等。

在自然界,即便是在非常严酷的环境中,仍然会有植物发芽、抽叶,竭尽全力地努力存活。叶子为了完成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的重要使命,必须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植物的叶片飘摇在大气之中,风吹日晒,经霜沐雨,还有一些叶子非常坚强,能够在寒冷的环境里生存。叶子内部自然要产生一类用于对抗风寒的物质,这些具有特色的叶子被人筛选出来就成了上好的药物。如辛温解表的苏叶、香薷、荆芥等;辛凉解表的桑叶、薄荷叶、浮萍等。

植物的根从土壤里吸收了水分,送到叶子里,并不是永远把水保留在叶子里的。一部分水作为制造碳水化合物(葡萄糖和淀粉)的原料,其余的不断地通过叶子上面的气孔蒸发出去。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通过生活的植物体的叶子表面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就是植物的蒸腾作用。

叶子蒸腾水分和植物体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每株植物都有很多叶子,叶片的总面积很大,吸收阳光很多,这对光合作用非常有利。但是,植物吸收大量的光能,会使植物体的体温不断升高,如果这些热量大量积累,就会使植物受到灼伤。在进行蒸腾作用时,叶子里的大量水分不断转化为蒸气,这样就带走了大量的热能,从而降低了叶子的表面温度,保证了植物的正常生活。因此,即使是在炎热夏季暴晒于烈日酷暑之下,叶子也能避免因强烈光照而灼伤叶片。

叶子的蒸腾作用能降低植物体内的温度,使它们能够在炎热的环境中生存。这就是清热中药中,叶和全草类植物居多的原因所在。在清热泻火的中药中,有竹叶、淡竹叶、谷精草等;在清热解*的中药中,有穿心莲、大青叶、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败酱草、马齿苋、半边莲、白花蛇舌草等。

植物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但是水分过多也不行。过多的积水长期浸泡植物,会影响它们的正常呼吸。植物叶片的表面分布着大量的气孔。这些气孔虽然很小,所有气孔所占的面积还不到叶片面积的1%,但通过气孔散失的水分非常多,植物的根所吸收的水分90%以上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可以说,叶片上的气孔是植物水分蒸发的主要通道。因此,生于水湿之地的植物叶子,就具有利水渗湿的功效。如浮萍、石韦、车前草、益母草、灯心草、金钱草、泽兰、泽漆、萹蓄、瞿麦等。如果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湿度较大,湿兼寒者,则能祛风湿,如石楠叶、伸筋草、雪莲花、豨莶草、鹿衔草等;湿兼温热者,则能化湿,如藿香、佩兰等。

在夏天的清晨,我们有时会在很多植物叶子的尖端或边缘,看到一颗颗明亮的水珠,这就是植物所流出的“汗”。大热天植物“流汗”又叫“吐水现象”,是植物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尤其是在没有风的夜晚,湿度大、温度高,叶片里的水蒸气无法及时散发出去,但是植物的根仍然大量地吸水。所以,过多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只有从叶尖或叶片边缘的“水孔”流出,就出现了“流汗”现象。利用植物叶子来利水化湿,与这种对植物“流汗”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也不无关系。

有些植物的叶子,当被弄破时,就会从破损处渗出一种浆液,但会逐渐干燥并粘附于该处,这可以认为是植物的自我修复过程。植物的体液就如同人体的血液,具有自我修复功能的叶子,自然就具有止血的功效。如侧柏叶、棕榈炭、艾叶、小蓟、仙鹤草、石韦、墨旱莲、景天三七等。

功效分类

《神农本草经》中已记述有竹叶、桑叶、侧柏叶、银杏叶、续断叶、桐叶等的功用与主治。之后,历代逐步扩大了叶类药的应用种类与范围。对于叶类中药的功效特点,古人以“叶主散”而概括之。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中说:“叶在四旁,则主四散,故能去周身皮肉内之风寒。竹叶能清肌肉中之热,仲景竹叶石膏汤正取竹叶之散也。菊叶为治疮要药,亦因其性散,去肌肉中之风邪也。蕤莶叶亦然,但菊叶小而多尖桠,故主散疮;蕤莶叶大有毛,性专重在叶,专得风气,故古有蕤莶膏,主去周身之风。荷叶能散皮肤之热,桃叶能散血分之寒热,苏叶能散气分之寒热。盖凡草木之叶,多得风气,故多主散。周义所谓风以散之也。叶大有芒角,如八角风、苍耳叶、巡骨风之类,皆叶大而有芒角,均主散风。”叶类药的功效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清热

清热解*者如大青叶、蓼大青叶、四季青、三叶青、草乌叶、对节叶、苏铁叶、老鸦胆叶、喜树叶等;清热除烦者如竹叶、淡竹叶、苦竹叶等;清热养阴者如十大功劳叶、枸骨叶等。

疏风

疏风散寒者如紫苏叶、荆芥叶等;疏散风热者如薄荷、桑叶等;疏风清热者如苦丁茶、*荆叶、桃叶等;散风透疹者如西河柳等。

止咳

清肺止咳者如枇杷叶、芙蓉叶、柿叶等;化痰止咳者如满山红、矮地茶;润肺止咳者如龙脷叶等;镇咳平喘者如曼陀罗叶等。

止血

凉血止血者如侧柏叶、楮叶者;收敛止血者如棕榈叶、檵木叶、山矾叶等;化瘀止血者如三七叶、紫珠叶等。

清暑化湿

如荷叶、布渣叶等。

祛风湿

如虎杖叶、石楠叶、梧桐叶、葡萄藤叶、毛野丁香叶、月桂叶等。

理气

温中理气者如乌药叶等,疏肝理气者如橘叶等。

通便

如番泻叶、芦荟等。

补益

益气者如人参叶等,补肝肾者如杜仲叶等。

叶类药的“多功能”现象也非常普遍,如薄荷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桑叶可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艾叶可温经止血、散寒止痛、止咳平喘、止漏安胎、燥湿止痒;

银杏叶可活血养心、敛肺涩肠;

人参叶可补气、益肺、祛暑、生津;

石韦利水通淋、清肺化痰、凉血止血;

杏叶可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祛风活血、解*消肿;

桃叶可祛风清热、燥湿解*、杀虫;

女贞叶可清热明目、解*散瘀、消肿止咳;

*皮叶可解表散热、行气化痰、利尿、解*;

大叶桉叶可疏风发表、祛痰止咳、清热解*、杀虫止痒;

松叶可祛风燥湿、杀虫止痒、活血安神;

望江南可清肺、清肝、利尿、通便、解*消肿;

飞红背叶可清热利湿、凉血解*、杀虫止痒;

野烟叶行气血、消肿*、止痛;

矮地茶可化痰止咳、清利湿热、活血化瘀;

无花果叶可清湿热、解疮*、消肿止痛;

罗布麻叶可平肝安神、清热利水;

肉桂叶可温中散寒、解表发汗;

山香圆叶可活血止痛、解*消肿;

龙掌血叶可祛风止痛、散瘀止血、解*消肿;

苦丁茶疏风清热、明目生津;

侧柏叶可凉血止血、祛痰止咳;

泡桐叶可清肺利咽、解*消肿;

*荆叶可解表清热、利湿解*;

木槿叶可清热利湿、杀虫止痒等。

尤需一提的是,作为药食两用的茶叶,在生活与临证中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根据制作工艺,茶叶可分为不经发酵的绿茶、经发酵而成的红茶及经半发酵而成的乌龙茶,相应功用也有所不同,概括起来则有清头目、除烦渴、消食、化痰、利尿、解*等。即如《本草便读》言:“能清心而入胃,涤垢除烦;可消食以行痰,解酲止渴。芳香清肃,甘苦阴寒。”

作用机理

草木生于天地之间,与人一样,都是“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在遵循自然之道的前提下,以各自的方式存续。

叶之入药,无疑也因其具有偏性,即如《景冬阳杂方辑抄》所言:“一药之生,得其寒、热、温、凉之气,各有偏至,以成其体质,故曰药。药者,谓之*,设不偏,则不可以救偏也。”

《本草问答》亦云:“人生本天亲地,即秉天地之五运六气以生五脏六腑。凡物虽与人异,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以生,特物得一气之偏,人得天地之全耳。设人身之气偏胜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吾身之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

对叶类药的认识,先贤多是基于体验感知而采用取象比类的方式。当观察到草木之叶向上向外的生长之势,具有升散、舒展之性,一些医家总结提出“凡叶皆散”的观点。

《本草问答》对此详论曰:“叶在四旁,则主四散,故能去周身皮肉内之风寒。竹叶能清肌肉中之热,仲景竹叶石膏汤正取竹叶之散也。菊叶为治疮要药,亦因其性散,去肌肉中之风邪也。蕤莶叶亦然,但菊叶小而多尖桠,故主散疮;蕤莶叶大有毛,性专重在叶,专得风气,故古有蕤莶膏,主去周身之风。荷叶能散皮肤之热,桃叶能散血分之寒热,苏叶能散气分之寒热。盖凡草木之叶,多得风气,故多主散。周义所谓‘风以散之’也。叶大有芒角,如八角风、苍耳叶、巡骨风之类,皆叶大而有芒角,均主散风。”

要全面认识叶类药的功效,当然须依据整体综合判断,除了本体的禀赋外,还要结合考虑其气味、颜色、质地、生长环境、习性、时令等因素。兹举数例如下:

桑叶

如《本草经解》云:“气寒,味苦甘,有小*,主除寒热、出汗。桑叶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甘、有小*,得地中南火土之味,而有燥湿之性,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太阳者行身之表,而为一身之外藩者也,太阳本寒标热,所以太阳病则发寒热。桑叶入太阳,苦能清,甘能和,故除寒热;汗者心之液,得膀胱气化而出者也,桑叶入膀胱而有燥湿之性,所以出汗也。”

《温病条辨》则曰:“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故桑叶善平肝风;春乃肝令而主风,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余。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多,故亦走肺络而宣肺气。”

艾叶

如《本草纲目》曰:“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本草正》则言:“艾叶,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凡妇人血气寒滞者,最宜用之。或生用捣汁,或熟用煎汤,或用灸百病,或炒热敷熨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

茶叶

如《本草纲目》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本草经疏》则云:“凡茶之种类极多,方宜大异。要皆以味甘不涩、气芬如兰、摘于夏前者为良。夫茶禀天地至清之气,生于山谷硗瘠砂土之中,不受纤芥秽滓,专感云露之气以为滋培,故能涤肠胃一切垢腻,宁非草木中清贵之品哉!”

有学者对《中国药典》(年版)收录的40种叶类药进行分析,发现药性以寒、平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主入肺、肝经。与现代临床应用相比较,发现其化学成分常与果实、根茎相似,药理作用多为抗炎、抗氧化、抗菌、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等。

现代植物学认为,叶子在形态、结构、颜色等方面所呈现的差异,取决于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同时还与其适应性、生存竞争力等因素相关。

也就是说,叶子可以根据生长环境的不同而作出适应性变化,以提高其生存竞争力。作为植物体中重要的营养器官,叶子具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多种功能。其光合作用是植物体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每一片叶子都犹如“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植物提供能量;呼吸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有机物质在氧气的作用下分解产生能量的过程;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水分蒸发的过程,可以帮助植物调节体内水分平衡,同时也可以帮助植物吸收养分和排出废物。

对一个植株而言,这几种作用往往相辅相成,如叶子更多吸收阳光对光合作用有利,但过多的光能会使植物体的体温不断升高,甚而会使植株受到灼伤。此时呼吸、蒸腾作用则能使叶片中的水分不断转化为蒸气,这样就带走了大量的热能,进而降低了叶子的表面温度。在植株内水分过多时,则也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利用光能把水分蒸发掉,使叶子出现“出汗”现象。

此外,叶子还有自我保护能力,如其所具有的辛、苦、涩味道及*性成分,能有效防止一些鸟、虫的啄噬;且还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如在破损处渗出一种浆液,粘附干燥后能使伤损愈合。显而易见,古籍中记述的叶类药的各种功用,都与上述叶子具有的各种作用相关联。

临证应用

《*帝内经》中已把艾叶作为灸疗的主要材料,并把艾作为灸法的代名词。《伤寒杂病论》则创制了数个以叶为主药的方剂,如竹叶石膏汤、竹叶汤、柏叶汤、胶艾汤等。其后,叶类药应用日益广泛,主治病证范围几乎涉及临床各科,相关经验收录于历代医籍或散见于民间。

《妇人大全良方》有“四生丸”(鲜荷叶、鲜艾叶、鲜柏叶、鲜地*),用以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临证指南医案》有桑叶汤(桑叶、丹皮、夏枯草、山栀、川贝、薏苡仁),主治“阳升不交于阴,目珠赤痛,竟夕无寐”。

《温病条辨》中的“辛凉轻剂”银翘散中的竹叶、薄荷,及桑菊饮中的桑叶、薄荷;轻宣温燥的桑杏汤、沙参麦冬汤中的桑叶,轻宣凉燥的杏苏散中的苏叶,清透暑热的清络饮中的荷叶、竹叶等。

另如《医门法律》清燥救肺汤、《杂病源流犀烛》枇杷叶汤皆用桑叶、枇杷叶,《医学心悟》月华丸、《医学集成》敛汗丹也均用桑叶,等等。《古今医统大全》有五叶汤(枇杷叶、野苏叶、椒叶、苍耳叶、葡萄叶),水煎熏洗治疗疝气肿痛。《温热经纬》有五叶芦根汤(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冬瓜子、佩兰叶、枇杷叶、芦根),治疗“湿热已解,余邪蒙蔽清阳,胃气不舒”者。

明代《复斋日记》载,元代医家滑伯仁曾用梧桐叶救治难产,释曰:“夫妊已十月而未产者,气不足也。桐叶得秋气而坠,用以助之,其气足,宁不产乎?”此法在史料中还有朱丹溪、李时珍、叶天士、冷凤池等应用的记述,但多为传言,难免虚饰,不足为信。

民国上海名医陈存仁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中,记述了为其师章太炎治鼻渊的事例,所用方法是把《医宗金鉴》碧云散(青黛、细辛、辛夷、川芎、鹅不食草)中的辛夷易为芙蓉叶,共为细末吹入鼻内。

温病大家赵绍琴曾用苏叶、杏仁、枇杷叶水煎服治疗尿闭症,用一味苏叶煎汤代茶饮,治疗产后尿潴留,其意在用叶类药宣畅肺气,使能通调水道,犹如提壶揭盖也。当代名家高辉远在前贤治疗中气下陷的基础方药中常加一味荷叶,旨在升举脾之清气,使清升浊降,从而恢复脾运。

临证应用

临床报道及民间使用的叶类方药更多,如岭南医家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咳嗽常用三叶汤(枇杷叶、龙脷叶、人参叶、杏仁、浙贝母、紫菀、款冬花、桔梗、牛蒡子、防风、木蝴蝶、甘草);

或用三叶汤(鲜垂柳叶、鲜栗叶、鲜侧柏叶),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或用三叶汤(淡竹叶、萹蓄叶、马齿苋叶),水煎服治疗肾盂肾炎;

或用三叶汤(枇杷叶、桑叶、竹叶),水煎服治疗痤疮;

或用三叶汤(核桃树叶、麻柳树叶、艾叶),水煎后趁热用纱布反复蘸洗患部,治疗老年性阴囊湿疹;

或用三叶汤(鲜无花果叶、鲜梧桐叶、鲜柏树叶),水煎先熏后洗疗治痔疮;

或用三叶汤(茶叶、大青叶、桑叶、薄荷),水煎服治疗急性咽炎;

或用四叶汤(柳树叶、榆树叶、青杨树叶、槐树叶、蒲公英),水煎后浸泡、洗涤患处,治疗手足癣并感染、热*炽盛证;

或用四叶汤(丝瓜叶、南瓜叶、苦瓜叶、荷叶),治疗小儿夏季热气耗津伤者;

或用四叶汤(茶叶、艾叶、女贞子叶、皂角针),水煎外洗或湿敷局部,治疗慢性皮肤溃疡、放射性皮肤溃疡;

或用五叶汤(玉米叶、桑叶、竹叶、枣叶、大青叶),水煎服治疗肺癌;

或用六叶汤(苏叶、荷叶、橘叶、枇杷叶、竹叶、桑叶),治疗女性*褐斑;

或用天麻钩藤六叶汤(天麻、钩藤、罗布麻叶、杜仲叶、荷叶、桑叶、银杏叶、绞股蓝),治疗高血压病;

或用七叶汤(柿叶、山楂叶、荷叶、银杏叶、杜仲叶、三七叶、梧桐叶),治疗高脂血症、高血压病;

或用七叶汤(山楂叶、枇杷叶、藿香叶、青橘叶、薄荷叶、合欢叶、佩兰叶),治疗女性肝气郁结证;

或用七叶汤(枇杷叶、桑叶、侧柏叶、荷叶、竹叶、大青叶),治疗肺胃蕴热型痤疮等。

草木之叶,或春生秋落,或四季长青,以各自的方式发挥着对本体的滋养作用及对自然界生态的平衡作用。它不仅点缀着自然界,使其充满生机,而且能提供许多人类需要的物质。

中医药典籍中对叶类药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应用经验,但整体说来仍较为粗浅,临证应用的规范性及经验的可重复性均显不足。现代研究对其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等取得许多成果,但还不能很好地解释传统方法认知的功效与特性,对临证应用的指导作用也较为有限。由此而言,今后对叶类药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还任重道远。

防失联,私信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1
查看完整版本: 叶类中药起效原理与功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