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手指翻飞间,一只只呆萌可爱的生肖小动物在指尖诞生,引得围观众人啧啧称奇。这是青岛剪纸非遗传承人李文玲每次现身都会出现的“盛况”。
每年春节前后,李文玲总会格外忙碌,各色民俗活动、传统集市争相向她发出邀约。家里的事情再多,李文玲也会抽出时间参加,她珍惜每一次让剪纸艺术“露脸”的机会。她希望借助自己的努力,通过现场剪纸,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
作为非遗剪纸传承人,家族剪纸到了李文玲已经传到第三代。
二百年手艺在她手中“延续”
1月22日,大年初一,记者在位于丽达茂中庭的民俗市集上,见到了一头白发一身红衣的李文玲。市集上,她的剪纸展位人气最旺,摊位围满了观众,大家惊叹她手艺的精巧,忙着拍照录像。“奶奶,您不用比着样子剪吗?”“大姨,您这多少年的手艺啊?”手里的动作不歇,李文玲耐心地解答着周围人的提问。
“我这个剪纸是两百年前的手艺了。”李文玲告诉记者,自己家族传承的是手工镂空艺术,从6岁开始她跟着奶奶接触剪纸,至今她与剪纸的缘分已经持续了64年。“我跟着奶奶学的剪纸,我奶奶是跟着她的姥姥学的,到了现在这手艺已经传承了两百年,到我是第三代。”李文玲说,从小她就羡慕奶奶的一双神奇巧手,憧憬着自己也能剪出这么多好看的作品。“现在我可以骄傲地说,我的手就是奶奶的手,我的剪纸就是两百年前的纹样。”
“很多人看到我的作品,会很惊讶,怎么能仅用一把剪刀,就能剪成这样。有些人还会怀疑是刀刻的,不是手剪的。所以我一定要现场剪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这就是剪纸,这就是非遗。”尽管已经70岁,但只要有时间,李文玲总会尽可能多地出现在各种民俗活动现场。只要到了现场,她一定会现场亲手剪纸,让更多人见证非遗的魅力。不足巴掌大的一只小兔子,李文玲要剪近半个小时,从小兔子身上的绒毛到身体上的“福”字纹样,每个细节她都剪得一丝不苟、力求精致。
每次“现身”,李文玲的剪纸都会引众人围观。
脑海储存着“海量”纹样
“我剪人物,也剪花鸟鱼虫,包罗万象,什么都剪。”李文玲告诉记者,自己的剪纸创意来自于生活中的所见所得。生活中的所见所得无限精彩,自己能剪出来的纹样也无穷无尽。“纹样是老纹样,手艺是老手艺,都是两百年前原汁原味的纹样和手艺,但经过创新之后,可以无限地延伸延展。”她介绍,不同于很多现代剪纸,需要先描画花样甚至打印花样,然后再比照线条剪裁,她的技法是放刀直剪,一张最普通的红纸直接下剪子,全靠剪刀将头脑中的形象进行“复刻再现”。
凭借一把灵巧的小剪刀纸上生“花”,李文玲将剪纸带到了上合峰会、国际非遗博览会等诸多重大活动现场。“很多人说我的脑子比电脑都快,想剪个牡丹花、牵牛花、玉兰花,脑子立马检索图样,马上搜寻出来反馈到手上。”李文玲说,剪纸看似轻松轻巧,但实际上累手更累脑,每次参加完活动回家,躺倒在床上的一刻,她才会发觉自己的脖子和后背早已发僵。超过60年的剪纸生涯,让她的中指和无名指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很多人觉得神奇,自己画个鸡蛋都画不圆,我剪的鸡蛋却能那么圆,握过笔的人都知道每个撇每个捺都是功夫,我这也是功夫,是一天天磨出来的。”李文玲说,正是有了这日复一日磨出来的手上功夫,她才能在一公分的纸上剪出二十几个毛刺,才能剪出21米的《奥运之路》。
愿更多人爱上剪纸
看到李文玲70多岁还坚持一张张地剪纸,有些人会劝她把花样画在版样上,用刀子刻下来,更加省劲快捷。“我不能,因为我传承的就是这个手艺,我奶奶教给我的剪纸就是这样剪。我要是刻出来的话,那就不是我李文玲的作品了。”李文玲说,刻和剪工艺截然不同,风格不一样,传承的脉络也不一样。刻纸是单刃,剪刀是双刀,两者在构思花样上存在不同。“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产,我传承的就是这个,保持原汁原味才是传承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我们说的工匠精神。”李文玲告诉记者,仅凭一把剪刀,她也可以制作出与刀刻一样精细的作品,达到刀刻的精度。
“我现在已经70多岁了,当然没有四五十岁的精力那么旺盛。每次剪完我也会觉得累,但剪的时候我感觉不到累,因为我喜欢剪纸。剪纸已经内化到我的骨血中,它就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我离不开它。”李文玲告诉记者,剪纸需要传承,她希望做一名播种者,让更多的人走近非遗、喜欢非遗。
来源:观海新闻/青岛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