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大戟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非遗传承人俞柏堂治未病逐渐受现代人重视
TUhjnbcbe - 2024/9/16 0:13:00

中医名家俞柏堂是方回春堂药房的一名膏方师。浸泡、煎煮、压榨、过滤、浓缩、滤渣、收膏……他的工作看上去并不复杂,但整个流程走下来,至少需要48小时,并不是每位药工先生都能融合足够多的匠心与耐心,在又苦又累的环境中,熬制一副好药。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真不二价”,与我们想象中的匠人不同,俞柏堂经常从谈话中倾吐出中医从业者世代坚守的道理。“做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他三十岁从医,非科班出身,如果不是真的热爱,很难坚守四十多年,并且将之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年12月28日,俞柏堂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方回春堂传统膏方制作技艺传承人)。多年的传统熬胶工艺面临失传危险,他在杭州吴山药王庙收徒,冀望于将手艺传承下去。

(1)

俞柏堂祖籍慈溪鸣鹤古镇。这里素有“国药人才集浙江,浙江有慈溪,慈溪首推鸣鹤场”之称,明清时期,同仁堂、叶种德堂、震元堂、叶同仁堂等药馆都是鸣鹤镇人开的,杭州市胡庆余堂、万承志堂、方回春堂、泰山堂等六大国药馆中担任经理和伙计的人,也多出自鸣鹤。直到建国初期,中药界从业者中,慈溪人能达到一半。

从曾祖父开始,俞柏堂家族“吃中药饭”成就最大的是祖父俞绣章,他15岁离开家乡,到杭州万承志堂做学徒,后来一直做到胡庆余堂经理一职。胡庆余堂为清末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办,虽然与回春堂、种德堂相比,成立较晚,但规模和影响力后来居上,爷爷因在此担任要职,常常积善行德,俞柏堂记得,爷爷的同龄人尊称他为“药王菩萨”。

俞柏堂是家族中第四代熬胶师傅,世家从医的最大收获是,俞柏堂谨记祖训,“吃药饭是吃良心饭”。

父亲后来也从事了中医药行业,他在杭州人民药店工作,直到60岁退休。年,30岁的俞柏堂接班,到这里从事中药“炮制”工作。“炮制”是药工岗位中最具技术含量的工作,通过“炮制”,可以增强药性(比如当归用酒炒,可以增强活血作用,杜仲用盐炒,可以增强补肾作用),改变药性,或者去掉毒性,去掉腥味。

那时的炮制技术和工艺没有被系统总结,大多通过手耳相传的方式学习。几乎每位老先生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工作第一年,俞柏堂就被一位60多岁老先生的“绝活儿”折服了,竹匾拿起,洒点水,撒点粉,刷刷、转转,从一颗颗颗粒慢慢凝结成一个个质地光滑、大小均匀的丸药。正是因为技术功底扎实,一身傲骨,老先生们不喜欢让人称为“师傅”,而是要称“先生”。

俞柏堂尊敬他们,他的尊敬也换回了一些要紧关头的指点,先生们告诉他,药要浸透,至少两个钟头,药汁水要放到第二天用,一定要沉淀等。俞柏堂出生于年,属牛,在这里,他只知道像牛一样埋头干活,大家开始叫他“阿牛师傅”。

(2)

杭州素有六大国药馆之说,其中包括胡庆余堂、叶种德堂和方回春堂,六大药馆中,方回春堂成立时间最早,为年。

药馆名字有“逢凶化吉、妙手回春”之意。创始人方清怡出生于中药世家、擅长治疗小儿疾病。方清怡尚在新宫桥河下住处行医时,一个久治未愈的小男孩,吃下方清怡开的七粒蜜蜡药丸后,恢复精神,男孩父亲是当地知县,得知药丸没有命名,便给它取名“小儿回春丸”,顺便留下一张写有“妙手回春”的横幅,这也成为药馆名字的来历。

民国初年,以自制药丸、批发经营道地药材为生的方回春堂发展达到顶峰,一度与胡庆余堂、叶种德堂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后来因为局势动荡,方回春堂逐渐式微。新中国成立初,方回春堂将清河坊的房子卖出,搬迁至望仙桥一带,年国家对私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并入杭州医药店,划归国有,短暂退出历史舞台。

清河坊是杭州繁华的商业街,张小泉、万隆火腿栈、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保和堂等百年老店均位于此。年4月,清河坊历史街区改造与保护工程启动,杭州市颁布《杭州市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办法》,丁志强等三位股东出资近千万元修缮方回春堂清河坊旧址,重建方回春堂。

年,方回春堂复馆时,俞柏堂到这里担任药工。

(3)

“虔修各类丸散膏丹,杜煎虎鹿龟驴诸胶”,膏方为方回春堂主营业务之一。俞柏堂与丁黎编著的《方回春堂传统膏方制作技艺》一书,这样给“膏方”定义:“膏方是一种根据中国传统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由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病症开具处方,将中药材煎煮取汁浓缩后,加入上品阿胶、糖类等辅料制成的一种黏稠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药品。”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最早出现膏方外用记载,《金匮要略》则最早记载了膏方内服的内容,即大乌头膏和猪膏发煎。与丸、散、丹、汤药等中药传统剂型相比,膏药萃取中药精华,体积小、使用方便,广受欢迎。

在方回春堂,膏方制作技艺已经有三百六十多年历史,民国初年,方回春堂便以十全大补膏、二仪膏、益母膏、阿胶膏、乌鹿二仙膏等膏方享誉江浙地区。“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这里盛行在冬季服用膏方滋补身体的传统。

膏方熬制承袭古法,短则两天,长则数日,破费人力,考验功力。方回春堂的膏方熬制由俞柏堂领衔。从一堵高大的青砖石库门山墙迈进,穿过药馆与流觞曲水的亭廊,就是俞柏堂掌舵的膏方馆了。尽管已经七十多岁,俞柏堂面色红润,精神矍铄。

俞柏堂告诉我们,熬膏是脑力、耐力和物力的博弈。所谓脑力是指,一人一方一膏,每个人的用药不一样,拿到药方后要认真想,怎样做才能把膏熬好;熬膏还是一项体力活动,要根据中药特性炮制,该先煎后下就要先煎后下,该酒煎就要酒煎,不能偷懒或者省力减轻步骤,这就需要耐力;所谓物力,要想达到治病效果,炮制所用药材、辅料不能省去,这就可能增加用药成本。

收膏是膏方熬制的最后一环,也是最考验先生功力的一环。临近收膏时,水分已经比较稀少,俞柏堂称,“稍微疏忽的话就有可能前功尽弃。”万一糊锅、结痂,就会产生有害物质,整锅膏就全部报废。此时还可能添加打成粉末的芳香类药材,要预估时间,既要保证粉末凝结成膏体,还要保证香味不会散失,这个度就十分重要。

膏方在我国有近年的悠久历史,因为价格昂贵,长期以来仅为宫廷贵族人士享用。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养生保健、治未病的重视,逐渐“飞到寻常百姓家”。

方回春堂自复馆以来,已经在杭州开设十几家医药馆,并将足迹延伸到浙江以外,近些年,从全国各地到这里求膏方的人也逐渐增多。

(4)

每到冬季,俞柏堂和他的同事们就进入熬膏旺季,每天都会熬制一百多副膏方。俞柏堂将符合“名医处方、道地药材、精心制作”三个条件的膏方称之为好膏方。

膏方分为荤膏和素膏,荤膏是指放入了蛇、蜈蚣等动物类药材的药膏,素膏则为植物类或矿物类药材熬制。膏方的主要作用是滋补调理,与素膏相比,荤膏滋补效果更好,消费者在抓药时也优先选择荤膏,除非他们身体原因不适合动物类药材时,才选择素膏。

与素膏的收膏环节使用蜂蜜和砂糖不同,所有荤膏在收膏环节都会用到阿胶或龟甲胶、鹿角胶。因此在膏方熬制中流行“好胶出好膏”“好膏用好胶”的说法。阿胶在膏方制作过程中不仅用量大,而且效用明显,其滋阴补血作用可以增加膏方本身的滋补、调理效果。

中药用药讲究道地性,方回春堂使用的阿胶也尤为讲究,他们只用“东阿阿胶”。俞柏堂称,东阿阿胶制胶工艺先进,生产出的阿胶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香味,这是其他中小厂商不能比拟的,其他品牌的阿胶往往存在异味,熬膏时就能闻到。有些膏方中则注明了必须使用陈阿胶(效期以内,三到五年陈),原因则是祛除阿胶熬制中的燥性,让药效更温和,滋补效果更好。

膏方补不补看医生,灵不灵看药工。膏方熬制过程中,俞柏堂仍然坚持许多“古法”。比如熬膏时一定要用铜锅,铜锅传热快、化学分子稳定,不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收膏时要用冬竹搅拌,竹棍没有木屑,也不像铁棍那样产生反应。

因为这些传承与讲究,年12月28日,俞柏堂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方回春堂传统膏方制作技艺传承人)。熬制膏方没有多少秘密,也没有多少高科技,但每个环节都要小心翼翼,俞柏堂经常告诫徒弟:“修合虽无人见,诚信自有天知。”

在古色古香的中药展示柜面前,我们的采访已经持续半小时,俞柏堂大概因为口干咳嗽一声,不多久,坐在一旁抓药的徒弟给他端过一杯水,学生的谦卑,映衬着一袭蓝色粗布衣衫背后的这张淳朴面孔,他们的传承,似乎可以让我们看到和缓流淌的中医药之河,尽管外界时常出现各种中西医博弈的争论,他们的坚持,提醒我们,中医药的血脉会一直奔涌。

1
查看完整版本: 非遗传承人俞柏堂治未病逐渐受现代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