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定四气的依据?何为寒凉药、温热药?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性,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益阴等作用;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等作用。寒与凉、热与温各有共性,程度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二、五味各有哪些作用?
五味指:辛、甘、酸、苦、咸
辛:可发散、行气、行血,用于治疗表证、气血阻滞证。
甘:可补益、和中、缓急、调和药性,多为用于治疗虚证的补虚药。
酸:可收敛、固涩,用于治疗多汗、久泄久痢、久咳虚喘、遗精尿频。
苦:可泄、燥、坚阴,用于泻下通便、降逆平喘、枯燥祛湿、泻火存阴
咸:可软坚散结、泻下,用于治疗瘰疬、痰核及热结便秘。
三、何谓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单行:指用单味药治疗疾病,一般适用于病情比较单纯的疾病。(单药治单病)
相须:是指两种性能功效相近的药,配伍使用可增强原有疗效。
相使:是指两种性能功效相近的药,配伍使用时,辅药可以提升主药的功效。
相畏:两药配伍,一种药物的*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相杀:两药配伍,一种药物能把另一种药物的*副作用消除或减轻。
相恶:两药配伍,一种药物能降低或减弱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相反:两药配伍,会产生或增强*副作用。
四、何谓十八反(歌诀及具体的药物)?
十八反口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诸参辛芍叛藜芦,藻戟芫遂俱战草。
乌头反贝母(川贝母、浙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黎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白芍、赤芍);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五、四十五味中药
辛温解表药
1、麻*:
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实证
宣肺平喘——喘咳证
利水消肿——水肿兼有表证
2、桂枝:
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证
温经通脉——寒凝血滞诸痛证、心悸(心阳不振)
助阳化气——痰饮、蓄水证
平冲降逆
辛凉解表药
3、薄荷:
疏散风热——风热表证
清利头目,利咽——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透疹——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胸闷协痛
4、菊花:
疏散风热——风热表证(发热、头昏痛)
平肝明目——目赤肿痛、头痛目眩
清热解*——疔疮肿*
5、柴胡:
疏散退热——表证发热、少阳证(半表半里)
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证(疏肝要药)
升举阳气——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
祛风湿药
6、独活:
祛风湿、止痹痛——风寒湿痛(下半身)、痛证
祛风湿、解表——外感风寒挟湿证
祛湿药
7、广藿香(芳香祛湿药):
芳香化湿——湿阻中焦证
和中止呕——湿浊中阻之呕吐(要药)
发表解暑——阴暑及湿温初起
8、茯苓(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水肿(利水消肿要药)
健脾——脾虚证
安神——心悸、失眠(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9、车前子(利水渗湿药):
利尿通淋——水肿、淋证
渗湿止泻——湿盛泄泻、小便不利
清肝明目——目赤、翳障(肝火上攻、肝肾阴虚)
清肺化痰——痰热咳嗽
10、茵陈(利湿退*药):
清利湿热——湿温、湿疹、湿疮
利胆退*——*疸,阳*用茵陈蒿汤,阴*用茵陈四逆汤。
清热药
11、石膏(清热泻火药):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温热病气分证、肺热咳喘、胃火上攻
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疮疡溃烂、久不收口
12、*芩(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湿热病证(清中上焦湿热),肺热咳嗽、热病烦渴,少阳证
泻火解*——痈肿疮*、咽喉肿痛
止血——便血、崩漏、血热吐衄
安胎——胎热不安
13、*连(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湿热病证(长于清中焦湿热)
泻火解*——火热病症、热*病证、胃火炽盛证
14、金银花(清热解*药):
清热解*——痈肿疔疮、热*血痢
疏散风热——外感风热、暑热病证
15、连翘(清热解*药):
清热解*、消痈散结——痈肿疮*、瘰疬痰核(疮家圣药)
疏散风热——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16、生地*(清热凉血药):
清热凉血——温热病证、血热出血证
养阴生津——津伤口渴及消渴、津亏肠燥便秘
17、青蒿(清虚热药):
清虚热——温病后期、余热未尽或热病后期低热不退,阴虚发热、骨蒸潮热
解暑——暑热外感、发热口渴
截疟、退*——疟疾寒热
消食药
18、山楂:
消食健胃——肉食积滞(食滞胃脘证)
行气散瘀——由瘀阻引起的胸腹疼痛、痛经,泻痢腹痛、疝气痛
泻下药
19、大*:
泻下攻积——积滞便秘、大便燥结
清热泻火——血热吐衄、目赤咽痛
凉血解*——热*疮疡、水火烫伤(内服外用)
逐瘀通经——瘀血
利湿退*——湿热泻痢(里急后重)、*疸、淋证
化痰药
20、半夏(温化寒痰药):(生姜可解其*)
燥湿化痰——湿痰阻肺、咳嗽痰多
降逆止呕——胃气上逆、恶心呕吐(止呕要药)
消痞散结——痰热阻滞、心下痞满
外用消肿止痛——瘿瘤、痰核、疮疡肿痛、*蛇咬伤
21、川贝(清化热痰药):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阴虚劳咳、久咳痰少咽干
散结消肿——瘰疬、痰核
22、桔梗(清化热痰药):
宣肺祛痰——咳嗽痰多、胸闷不畅
利咽——风热犯肺、咽痛声哑
排脓——肺痈咳嗽胸痛、咯痰腥臭
温里药
23、附子:(有*)
回阳救逆——亡阳证(回阳救逆第一药)
补火助阳——脾胃虚寒所致脘腹冷痛、大便稀溏
散寒止痛——风寒湿痹导致周身关节疼痛
理气药
24、陈皮:
理气健脾——脾胃气滞(脘腹胀满、呃逆呕吐、泄泻、便秘)、胸痹
燥湿化痰——湿痰及寒痰咳嗽
25、香附:
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肝郁气滞证(理气止痛要药)、脾胃气滞
调经止痛——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妇科调经要药)
理血药
26、川芎(活血祛瘀药):
活血行气——血瘀气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
祛风止痛——头痛、风寒湿痹所致关节疼痛
27、丹参(活血祛瘀药):
活血祛瘀、痛经止痛——妇女血滞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滞腹痛
凉血消痈——疮疡痈肿
宁心安神——热伤营阴、心烦不寐
28、白及(止血药):
收敛止血——内外各种出血证
消肿生肌——疮疡初起,未成脓者
29、三七(止血药):(孕妇慎用)
化瘀止血——出血证(止血不留瘀),出血兼瘀滞适宜
消肿定痛——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疗伤止痛佳品)
补气药
(气虚证——主要为脾气虚证、肺气虚证)
30、人参:
大补元气——虚脱证、元气虚衰证(益气固脱要药)、血虚证及气不统血的出血证
补脾益肺——脾肺气虚证,神疲乏力、食少、腹胀便溏
生津——热病伤津、汗多口渴
安神——气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失眠、健忘
31、*芪:
补气升阳——肺脾气虚
固表止汗——气虚自汗、气虚易感风邪
利水消肿——脾虚水肿
生津养血——气血不足、疮疡脓成不溃,气虚精亏的消渴
行滞通痹——气虚血滞不行的关节痹痛
托*生肌
32、白术:
益气健脾——脾气虚所致食少腹胀、大便溏泄
燥湿利水——水饮内盛导致的眩晕心悸、水肿等
止汗——表虚自汗
安胎——脾气虚弱、胎动不安
补血药
(血虚证——主要为心、肝血虚)
33、当归:
补血活血——血虚证
调经止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润肠通便——血虚津亏导致肠燥便秘
34、熟地*:
补血滋阴——血虚证
益精填髓——肾精不足(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肾阴不足(潮热、盗汗等)肝阴不足(两目干涩视物昏花)
35、白芍:
养血调经——血虚证、月经不调
柔肝止痛——肝阴不足、肝气不舒、胁肋疼痛、脘腹手足挛急性疼痛
平抑肝阳、敛阴止汗——肝阴不足、肝阳上亢
36、何首乌:
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血虚证
生首乌截疟解*、润肠通便——血虚肠燥便秘
补阴药
(治疗阴虚证→肺、胃、肝、肾阴虚)
37、麦冬:
养阴生津——阴虚有热、心烦不眠,内热消渴、舌干少精
润肺清心——燥热伤肺所致干咳痰粘
补阳药
(阳虚证——主要为肾阳不足)
38、杜仲:
补肝肾、强筋骨——肝肾不足导致的腰膝酸痛
安胎——肾虚所致胎动不安
39、淫羊藿:
补肾阳、强筋骨——肾阳虚、肝肾亏虚(阳痿、尿频、腰膝酸痛)
祛风湿——风寒湿痹、肢体麻木
固涩药
(治疗精气耗散)
40、五味子(敛肺涩肠药):
收敛固涩——自汗、盗汗、久咳虚喘
益气生津——阴虚内热、消渴多饮
补肾宁心——阴血亏虚、心神不安、心悸失眠
41、山茱萸(涩精缩尿药):
补益肝肾——肝肾阴虚
收敛固脱——肾虚不固的遗精、遗尿,月经过多,大汗虚脱
平肝息风药
42、钩藤:
息风定惊——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妊娠子痫
清热平肝——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肝火上炎
43、天麻:
息风止痉、祛风通络——中风手足不遂,筋骨疼痛、肢体麻木
平抑肝阳——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眩晕
44、全蝎:
息风止痉、通络止痛——破伤风、风湿顽痹
攻*散结——疮疡肿痛、瘰疬痰核
安神药
45、酸枣仁:
养心补肝、宁心安神——心肝血虚所致心悸失眠首选
敛汗生津——体虚自汗、盗汗
五、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题目来自“hma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