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说余甘子可能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听着耳生,但一说别名/俗称估计马上就能反应过来——油柑,最近几年可谓是爆红。余甘子又名油甘子、牛甘果、庵罗果等,初入口中味道并不太好,有股酸涩的味道,但是嚼着嚼着,就会发现满口清香,回味甘甜,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苦尽甘来”。苏东坡是出了名的喜欢吃的诗人,在《游白水书付过》中写道:“到家,二鼓矣。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诗中记载了其饮酒后还有嚼余甘子的习惯,可见余甘子作为药食两用食材的历史之久。现如今,余甘子还被卫健委列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健康水果,被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定为在世界范围推广种植的保健植物,凭实力冲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是现代公认的“天然维生素丸”。
//////////
药用余甘子《异物志》:“盐蒸之,尤美,可多食。”《新修本草》:“庵摩勒,味苦、甘,寒,无*。主风虚热气。一名余甘。生岭南交、广、爱等州。”
余甘子的果实呈球形或扁球形,表面棕褐色至墨绿色,口感酸甜酥脆而微涩,回味甘甜,故名余甘。其主要功能是清热凉血,可以治疗感冒发热、咳嗽、咽干等。现代研究表明,余甘子还有降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本草纲目》中记载本品“久服轻身,延年生长”。余甘子还具有抗衰老、防癌抗癌、抗菌消炎镇痛、保肝等多方面作用,是一味特别好的药食同源的植物。
余甘子常与诃子、毛诃子出现于方剂中,被称为“三果”,用于治疗血热、血浸、肝胆病、消化不良、咽干喉痛等。经盐腌制的余甘果能化气止呕,治疗积食,也可治疗牙痛、喉炎、咳嗽及预防感冒。壮族、彝族、瑶族、傣族、哈尼族、布依族、佤族、基诺族、藏族等十几个民族都不同程度地把余甘子作为本民族的传统药物,其中应用最多的当为藏族,大多是以余甘子、诃子和毛诃子为主药,与其他药物一起组配成复方使用,如主要功能为凉血降压,用于多血症、高血压症、肝胆疼痛、胸背疼痛的“二十五味余甘子丸”与“二十五味余甘子散”;用于治疗肝热、肝肿大、肝硬化、肝胃瘀血疼痛等新旧肝病的“二十五味绿绒蒿丸”;用于治疗四肢麻木、震颤、肌肉萎缩、筋腱拘挛、口眼喎斜等症的“十八味杜鹃丸”;用于肾病、腰肾疼痛、尿频、小便混浊、遗精的“十八味诃子利尿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十五味龙胆花丸”等。诸如此类的近60个复方制剂均已纳入卫生部药品标准。
侯开卫.余甘子的化学成分及在民族民间传统医药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06):-+.
余甘子PhyllanthusemblicaL.余甘子《南方草木状》系藏族习用药材。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冬季至次春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余甘、庵摩勒、庵摩落迦果、土橄榄。
味甘、酸、涩,性凉。
归肺、胃经。
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用于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
脾胃虚寒者慎服。
3~9g,多入丸散服。
食膳与实际应用余甘子以个头大、肉厚、气微、味酸且回甜较浓者为佳。
余甘子验方余甘子果生食
治高血压
余甘子鲜果5~8枚。生吃,一日分2次吃。本品可降压。适用于血压高人群的日常保健。
生食,每日2次。
余甘子可清热凉血,健胃消食,降血压,降血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其富含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脂肪酸等,经常食用余甘果汁、粉,既能降低血浆胆固醇浓度,又能有效抑制动脉硬化,同时还能促进毛细血管及小血管增生,改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防治冠心病。
余甘子性凉,若食用余甘子之外又另吃寒冷饮食或受寒可引起胃痛、腹痛、腹泻等,脾胃虚寒者慎服。
登场书籍
《药食同源疗百病·寒凉平药食》本书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编写而成。书中系统地介绍了59种寒性、凉性、平性药食的功效、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根据中医理论并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提供简明实用的养生指导,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正确应用这59种药食同源物品,解决身体早期不适症状,自我养生保健。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