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名医查玉明《温肾救心汤》
炙附子7.5g,白术25g,茯苓25g,白芍15g,生*芪25g,五加皮25g,细辛5g,桂枝7.5g,五味子10g,甘草10g,生姜15g。
温阳益气,化湿利水。肺心病、风心病,属阳虚水停,上凌心肺之水气病。症见心悸怔忡,尿少浮肿,喘不得卧,口唇发青。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水煎煮,先将药加水浸泡半小时后。首煎沸后慢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慢火煎20分钟,两煎混合一起,分两次服,每次毫升,早晚餐后一小时左右服用。)本汤系真武汤衍化。寒淫所胜,治以辛热,附子壮阳益肾,温散水气;*芪益气利水;桂枝温阳化水;细辛平喘行水;五加消肿去水。五药相伍,使气化水去而肿消。配五味子收敛肺气,以益心气,使心肺得补,相得益彰。诸药合用,使阳复而水化,改善循环,心阳得振,心衰可解。下肢肿甚,加防己15克;上感咽痛,加鱼腥草25克;咳喘,加车前子25克,杏仁15克;呕逆不食,加砂仁10克,藿香4.5克。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重症之一,查氏在多年医疗实践中,运用此法治疗本病,屡见成效。慢性心衰的发展:心肺两损,气血两耗,正虚邪实,最终精气被夺,出现心阳衰竭之重病。病理变化其标在心肺,其本在肾。阳气虚衰,水湿不化,内停为肿,上逆凌肺则喘,内遏心阳则悸,故肿、喘、悸是心衰主要表现。肾阳既衰,不能振奋心阳,进而导致血行涩滞,呈现唇青、肝大、颈脉怒张等阻瘀证候。在治疗上,“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的理论,对控制心衰,改善循环具有指导意义。因其衰而彰之,是本病立法之旨。本方在于温补,温补可以化气,从而达到阳复阴化、水行悸安的目的。盖“风心”及“肺心”两病,一是外邪内侵,留恋血脉,,内舍于心,心肌受累;一是内伤痰饮,肺气先伤,痰浊壅塞,水邪内伏,累及心阳。两病始发病因虽然不同,但殊途同归,最终转化为心阳衰竭。本病具有瘀血内停的证候,论治采取何法为宜,是温阳益气固其本,还是活血化瘀治其标,两者何为施治心衰主要环节。查氏认为,首先应扶正为主,正复则邪去,气充则血行。若心衰尚未改善,切不可化瘀攻邪徒伤其正也。正气愈虚,气血愈难复,邪气侵凌,导致病势恶化。待心衰控制后,在益气的同时,兼以化瘀,攻补兼施,诚为必要。查玉明,男,生于年,辽宁省新民县人。查氏幼承家传,年从师名医杨耀泰先生,后于辽宁中医进修学校深造。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六十余年。在学术上融东垣、丹溪之所长,承清任之启迪,法叶、吴之缓图收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提出了很多具有独到之处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多首行之有效的验方。如治疗神经官能症、不寐证之明志汤;慢性心衰之温肾救心汤;神经系统病之熄风汤;前列腺肥大、尿闭之升举宣导通闭汤等,临床应用,屡用屡效。
在疾病的辨证施治过程中,尤其重视气、阴与瘀血的作用。查氏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瘀血乃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这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糖尿病的辨治中专立气阴两虚证、瘀血阻络证,在冠心病的治疗中特设气阴两虚证、血瘀痹阻心脉证,充分体现了查氏重视气、阴与瘀血的学术思想。
查氏擅治糖尿病,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及独到的见解。打破陈规,独出心裁,将糖尿病总结归纳为五个证候群、四个兼证。五个证候群是:燥热证、湿郁证、阴阳虚衰证、瘀阻脉络证、气阴两虚证。还将消渴之病变机理归纳为:肝肾阴虚系其本,肺胃燥热谓其标,湿热湿寒为其化,气阴两虚乃其常,瘀浊阻络是其变,火湿浊瘀曰其因,阴阳衰竭终其果。治疗上,宗法有三:补脾益气、佐以养阴,健脾化湿,益气化湿、佐以养阴。还认为临床不可忽视由湿郁导致的消渴,治消渴勿忘化湿。
对于病*性心肌炎上,查氏根据“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理,指导本病论治。查氏认为本病多由外感时邪而诱发,由表及里,热耗营阴,*热内陷,或伏邪内发,心肌受损,肺心同病,是其病变规律。治疗则按*热内蕴、气阴两虚、气血亏损三型证治。
查氏认为冠心病虽然病变在心,但与其他四脏功能密切相关,强调以“五脏一体”认识冠心病。将冠心病之发病机理总结为:根源在肾(阴阳失调);代谢在脾(浊脂内积);变动在肝(气机阻滞);气本在肺(气血关系);归宿在心(病位在心、病变在血脉)。
针对慢性心衰,则认为病乃正虚邪实、心肺两损,精气被夺之心阳衰竭重证。立法重在温阳益气、化湿利水。以温肾阳、益心气之法为立法之旨,重在温补,常以真武汤化裁。
在治疗皮肌炎上,查氏总结立法五则:温阳益气、扶正起衰,驱逐寒邪、温通经络,益气血、复化源,清热化湿、消肿解*,养血润燥、化瘀通络。
其余,查氏在高脂血症、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等病症上,也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经盐渍、水漂、煮、炒等法炮制后降低*性,称“制附子”。辛、甘,大热;有*。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芨同用。
别名:于术、冬术、浙术、种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归脾、胃经。苦、甘,温。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别名: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赤茯苓、白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皮”及“茯苓块”。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别名:芍药。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及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月经不调,自汗,盗汗。不宜与藜芦同用。
别名:绵*芪。为豆科植物蒙古*芪或膜荚*芪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甘,温。归肺、脾经。补气固表,利尿托*,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别名:华细辛、盆草细辛、绿须姜、独叶草、玉香丝、金盆草。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前二种习称“辽细辛”。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去泥沙,阴干。归心、肺、肾经。辛,温。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不宜与藜芦同用。
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归心、肺、膀胱经。辛、甘,温。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别名:北五味子、辽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后者习称“南五味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及杂质。归肺,心、肾经。酸、甘,温。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乌拉尔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缓解药物*性、烈性。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别名: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归肺、脾、胃经。辛,微温。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
别名:南五加皮、刺五加、刺五甲。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夏、秋二季采挖根部,洗净,剥取根皮,晒干。归肝、肾经。辛、苦,温。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用于风湿痹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
惊绝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