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正是收获薏仁米的季节,在兴仁市下山镇民族村,薏仁米种植地里呈现一片火热的丰收场景,一株株薏仁米长势喜人,稻穗粒
粒饱满。“嘭……嘭……”不少农民正在地里收割、挞斗……大家有说有笑,边劳作边聊天,脸上洋溢着幸福喜悦的笑容。
“今年市场价格比往年涨了不少,干起活来更有劲了。”村民季德兆说,今年他家种了10亩左右薏仁米,按照当前的市场收购价,预计能收入1万余元。
火龙果丰收。(郭泽玉摄)
苹果丰收。(刘朝富摄)
薏仁米适合在海拔米以下的地区种植,是药食两用价值较高的杂粮,在兴仁已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近年来,兴仁市紧扣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任务,把薏仁米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发展。目前全市种植薏仁米农户达5万余户19万多人,薏仁米加工贸易企业余家,从事加工、销售人数近2万人,年加工能力40万吨,综合年产值50亿元以上。薏仁米已经成为兴仁市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大产业。
和薏仁米产业跨越式发展一样,茶产业、精品水果产业、食用菌产业、油茶产业等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在黔西南州不断发展壮大,让这片物华天宝之地处处迸发出勃勃的生机,处处孕育着收获的希望。
近年来,黔西南州农业产业建设紧紧围绕“山地、生态、高效”特色,持续吹响脱贫攻坚号角,全面发动春季攻势、夏秋决战和冬季充电等助力产业发展。全州围绕调减低效籽粒玉米万亩以及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结合区域特色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茶叶、食用菌、蔬菜(含辣椒)、精品果业、中药材(含石斛)、生态畜禽、生态渔业、薏仁、油茶、烤烟十大产业,实施“退一进十”“四化培训”“三改四种”“合作社+”、龙头企业“坝区招商”、农产品销售“泉涌十进”“五全促三变”“五带”8项工程,牢牢把握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正不断向纵深推进。目前全州实现蔬菜产业余万亩、茶产业(含油茶)80余万亩、中药材产业60余万亩、精品果业80余万亩、特色粮食90万亩,到明年将实现“五个百万亩”目标。
素有“中国茶乡”“世界茶源”美誉的黔西南,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种植规模、提高加工工艺、提升产量产值,该州茶叶产业化效益实现快速增长。全州茶园种植面积达45万亩,投产面积28.1万亩,茶叶总产量1.52万吨,产值10.01亿元;涉茶人数14.3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24万人,已脱贫0.万人,按每人增收元计算,茶农增收约1.68亿元。
百香果丰收。(刘朝富 摄)
望谟县郊纳镇八步村茶农王春望有30余亩茶园,依托“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王春望收入节节高。依托八步古茶资源,望谟县积极打造“中国紫茶之乡”,加大茶苗培育和茶基地建设,预计两年内全县扩种八步茶2万亩。
兴义市规划打造茶叶、烤烟等“两叶两果一业一园百花”产业带,沉寂多年的“大红袍”“海子梨”等有口皆碑的好产业好品牌再度被唤醒。
普安县依托高山古茶资源优势,持续做强做大“普安红”品牌,实现茶农稳定增收。
…………
如今,茶产业已是黔西南州贫困山区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80%以上茶园都是在贫困乡。在探索多种形式利益联结机制上,全州各地大多采取入股分红、“公司+合作社+农户”和解决贫困户就业的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致富。作为助农增收的示范性茶企,普安富洪茶叶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辐射带动了普安县江西坡、白沙4个乡镇0多户农户和40多家合作社建设茶园2万余亩,其中贫困户户,公司收购茶青的价格均比市场价每斤高0.2元,今年贫困户仅销售茶青人均收入达元,高的突破1万元,茶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户稳定的收入来源。
同时,黔西南州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有着得天独厚优势,食用菌这种产量高、效益好、致富快、带动力强的生态绿色产业已在全州各地落户。安龙县按照“以稳促搬,以产带迁,先产后迁”的思路,将食用菌产业园区建设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把食用菌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打产业,积极鼓励和支持贫困户和外出青年返乡创业发展食用菌产业。探索建立了“”脱贫模式,即一户贫困户到园区种植2个大棚,两年可实现收入10万元。
发展食用菌,黔西南具备几大优势:气候凉爽湿润、夏无炎热冬无严寒,气候条件适宜发展食用菌产业,是中国食用菌产业的*金地带。生态环境优良,原料资源丰富,好山好水可以生产出消费者喜爱的原生态绿色食品。
得益于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培育,截至年7月底,全州食用菌累计种植面积3.59亿棒(万亩),主要分布在安龙、义龙、兴义、普安等地,菌菇品种主要有香菇、姬松茸、竹荪、羊肚菌等,主要销往省内和广东、云南、四川等地。
葡萄丰收。(刘朝富 摄)
深秋时节,走进岩架镇洛王村,村边北盘江两岸的山坡已被一片片翠绿的糯米蕉林覆盖,江风拂过,宽大的枝叶哗哗作响。糯米蕉,是册亨一带原产地一种香蕉的称呼,因其味带有糯米的清香而得名。
年,册亨县岩架镇*委、*府结合岩架土地气候资源优势,大规模推动香蕉种植,并提出“村*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精准扶贫户+山地农业示范园区”的产业发展模式,许多农户们看准机遇纷纷加入到种蕉大*中来,实现了贫困户香蕉产业全覆盖。年,册亨县探索出了“*建+产业+电商”发展之路,搭乘大数据电商,册亨香蕉曾创下44分钟销售3万件共9万斤的记录,有力助推了“黔货出山”。
金*的香蕉、翠绿的猕猴桃、红红的火龙果……金州大地上瓜果飘香,到处是斑斓的秋实。据了解,黔西南州在决胜脱贫攻坚中大力推动精品水果产业发展,截至年7月底,全州精品水果种植面积达到82.4万亩,“小果子”成为了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多年耕耘结硕果。眼下,黔西南州“两江一河”立体生态经济带加快建设,扶贫产业已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新格局,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精品水果等十大特色产业,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态势,推动产业链接到村,项目覆盖到户,带动2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
薏仁米:
薏仁米是黔西南州的特色农作物,广泛种植于兴仁、晴隆等地。
兴仁市气候环境适宜薏仁米生长,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薏仁米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兴仁重要产业之一。通过规范薏仁米种植技术、改良薏仁米品种、建立优良品种薏仁米种植基地等方式,全市薏仁米种植规模已达到65万亩,是全国闻名的薏仁米主产区。
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兴仁市在薏仁米标准建设、质量认证、品牌创建等方面着手,努力打造薏仁米品牌,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韩国、日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年销售量约40余万吨,占全球同行业市场份额的70%以上,兴仁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薏仁米产品集散中心。
薏仁米丰收在望。(杜福仁摄)
茶叶:
茶产业是黔西南州贫困山区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黔西南州委、州*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成立了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黔西南州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年)》,召开了全州茶产业发展推进会,通过全力实施规模化、集团化、标准化、品牌化,一体化推进全州茶产业发展,全力将茶产业打造成为百亿级产业。
截至年7月底,黔西南州茶叶种植面积达45.8万亩,产量达1.01万吨,总产值14.29亿,带动贫困人口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省外大中城市,开设黔西南州茶叶销售窗口、茶叶专卖店或代销店,截至目前,共开设茶叶销售点72个,其中专卖店28个、专柜15个、代销店29个;黔西南州80%以上茶园都在贫困乡镇,涉茶贫困人数2.24万人,已脱贫0.万人,按每人增收元计算,茶农增收约1.68亿元。
普安县江西坡茶园采茶忙。(刘朝富摄)
食用菌:
黔西南州抢抓机遇,凭借较好的产业基础、良好的生态优势和*策优势,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动食用菌特色产业持续发展。把食用菌作为“一县一业”产业扶贫的主导产业,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八要素”,抓住企业家、科学家、银行家“三家”引入关键措施,在资金整合、*策支撑、要素聚集等方面下足功夫,在强化利益联结,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上精准发力,初步实现食用菌产业“裂变”。
截至年7月底,全州食用菌累计种植面积3.59亿棒(万亩),占全年任务5亿棒(万亩)的71.8%,产量13.96万吨,占任务数的76.28%,产值16.48亿元,占任务数的75.94%,带动贫困人口人。主要种植品种为香菇、姬松茸、竹荪、大球盖菇、黑木耳、平菇、红托竹荪、羊肚菌、海鲜菇等。产品主要为订单销售,主销市场为省内和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浙江、福建等地。
又到食用菌丰收时。(刘朝富 摄)
精品水果:
近年来,在省委、省*府的关心支持下,黔西南州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充分发挥全州水果比较优势,深入挖掘潜在优势,聚焦火龙果、百香果、猕猴桃、李子、枇杷、柑橘、桃、芒果、香蕉等重点品种,着力打造“万亩片”“千亩村”示范区,推动全州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年7月底,全州精品水果种植面积达到82.4万亩,其中投产面积49万亩,预计总产量53万吨,预计实现产值31亿元。县市分布情况如下:望谟县12.42万亩、册亨县10.11万亩、兴义14.38万亩、贞丰县12.85万亩、安龙县8.56万亩、兴仁市6.79万亩、晴隆县5.07万亩、普安4.67万亩、义龙7.53万亩。
芒果丰收。(刘朝富摄)
油茶:
黔西南州各级*府把油茶产业作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来抓,成立全州农村产业革命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了小组成员单位的组成人员和工作职责。该州还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珠防工程、石漠化治理、植被恢复项目,并以争取银行贷款国家储备林建设等为载体,整合农业、水务、扶贫、发改等相关部门,采用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充分调动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油茶产业基地建设。
通过一系列*策措施推动油茶产业的发展,全州现有油茶面积40余万亩,主要集中在册亨、望谟两县,其中:望谟县现有面积21万亩,主要分布在乐元、纳夜、新屯等乡镇,册亨县现有面积17.5万亩,晴隆、安龙、普安、兴仁等县也有小面积分布。
油茶产品包装车间。(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陈俎宇 摄)
此文刊发于《当代贵州》年第41期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义
编辑岳振周梦蝶编审王铁清顾全